返回

当前林业工作中值得商榷的一些问题——刘于鹤

2018-04-08 20:15657

中国成立六十八年来,林业工作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但在某些方面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期间,林业工作经历了以木材生产为中心向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转变的过程。改革开放前,为满足国内经济建设及人民生产生活的需求,生产了大量木材,由于实施了集中过量采伐,采伐方式不合理,加之森林更新跟不上采伐,森林经营工作缺失,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东北内蒙古为代表的重点国有林区深深陷入了资源危机和资金危困“两危困境”。那时虽然提出了“以营林为基础、采育结合、造管并举、越采越多、越采越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的生产建设方针,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为满足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不得不尽可能以最少投入生产更多木材,营林为基础、造管并举,终究淪为了一句口号。为了恢复与发展东北内蒙古为代表的重点国有林区森林资源,国务院决定从2000年起全面铺开天然林保护工程,工程主要内容是调减木材产量、调整产业结构、开展多种经营、分流富裕人员、发展后续产业。国务院还决定从2015年开始在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实施天然林停止商业性采伐,至今己推广到全国天然林区。现在占全国有林地面积60%天然林己停止木材生产,即使天然林抚育采伐也禁止出商品材,致使木材加工萎缩乃至停产。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全靠国家天保及停伐补贴维持,林区职工仅解决了温饱。为了发展替代产业,林区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发展林下经济和森林旅游,试图以此来重振林区经济。

近几年来,在国家林业局及老干局的关心支持下,我们走访了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多个林业(森工)局,既看到了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给林区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也看到了当前林区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因而对林区前景深感忧虑。要实现林区健康发展必须首先解决一些认识问题,如:林业工作的内涵;林业内部各项工作之间的关系;森林怎样才能做到可持续经营;林业如何才能可持续发展;怎样正确看待林业主业与副业等等。

一、关于林业的内涵

(一)对林业的传统认识

中国林业---中国林业历史悠久。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已开始利用森林,以后进而经营管理森林和人工育林造林,逐渐形成了林业体系。(农业百科全书林业卷797页)

林业培育和保护森林以取得木材及其他林产品,利用林木的自然特性以发挥防护作用的社会生产部门。包括造林、育林、护林、森林采伐和更新,木材和其他林产品的采集和加工等。发展林业生产可为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提供建筑材料、工业原料(如纤维、树脂、栲胶等)、燃料、木本油料及果品等;对于改造自然、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障农牧业发展,以及防治空气污染、保护和美化环境等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林业生产具有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商品率高等特点。(辞海  缩印版  1989年 1433页)。

(二)当前对林业工作的界定

根据《国务院关于机构设置的通知》(国发[2008]11号),设立国家林业局,国家林业局的主要职责是:

1、负责全国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监督管理。

2、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国造林绿化工作。

3、承担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监督管理的责任。

4、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国湿地保护工作。

5、组织、协调、指导和监督全国荒漠化防治工作。

6、组织、指导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

7、负责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的监督管理。        

8、承担推进林业改革,维护农民经营林业合法权益的责任。

9、监督检查各产业对森林、湿地、荒漠和陆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

10、承担组织、协调、指导、监督全国森林防火工作的责任。

11、参与拟订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财政、金融、价格、贸易等经济调节政策,组织、指导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生态补偿制度的建立和实施。

12、组织指导林业及其生态建设的科技、教育和外事工作,指导全国林业队伍的建设。

13、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

据此,时任国家林业局长,将林业工作职责界定为:经营森林生态系统、防治荒漠化生态系统、保护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即“三生态一多样性“。较之传统认识,新的界定更加突出了森林生态效益,更加与当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但“三生态一多样性“,四者绝不是並列的关系。森林生态系统与防治荒漠化生态系统、保护发展湿地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是母与子,根与枝条一样的关係,正是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因为无论是荒漠化防治,还是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都需要森林生态系统提供必要的环境支撑。

二、如何正确客观看待新中国的林业工作

新中国成立68年来,林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根据近期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人工林面积69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成就巨大。同时还生产了20多亿立方米木材,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众多林产品产量居世界前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做出了重大贡献。但也应该清醒地看到,由于长期忽视森林经营,给林业工作带来沉痛教训。当前林业工作很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产生活及对生态环境需求。主要表现在森林质量低下:

一是森林生产力不高。根据第八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我国乔木林平均每公顷蓄积只有89立方米,约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4%,不到德国等林业发达国家的1/3。每公顷森林年均生长量为4.23立方米,只有德国、芬兰等林业发达国家的1/2左右我国森林生物量占陆地植被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69.5%,而全球为94.0%,每公顷森林生物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0%。

二是森林生态功能不强。我国乔木林中,森林质量中低等级的面积比例高达81%。我国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12.68万亿元,但每公顷森林年生态服务价值只有6.1万元,仅相当于日本的40%。我国森林平均固碳能力为91.75吨/公顷,远低于全球中高纬度地区157.81吨/公顷的平均水平。

三是森林结构单一,因而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差。人工林中60%以上为纯林。

总的来看,当前森林资源结构存在着:纯林多,混交林少;单层林多,复层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用材林多,珍贵树种少等“五多五少”现象。这样的资源状况,影晌了森林多种效益发挥,难以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既不能满足社会对林产品不断增长的需求(50%木材需要进口);也不能满足不断增加的社会对生态及林业的多样化需求。由于森林不是健康稳定、高效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森林可利用资源严重不足也影响了林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所以现在重点国有林区的林业都是靠国家财政补贴的林业。更为担忧的是当前普遍存在的一些片面认识与做法,如:强调生态,忽视产业;将采伐与培育森林对立起来;以消极森林管护代替积极地森林培育;重视森林自然修复忽视人为促进;森林抚育不能出规格材;发展林业产业只注重林下经济与森林旅游而忽视木材及其加工业等等。可以说如何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和林业健康发展,还在探索中。虽然一些地方也培育了一批好的典型,但还未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技术体系与机制。

在探讨如何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同时,我国林业工作的其它方面,荒漠化治理、湿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

在荒漠化治理方面,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土绿化和防沙治沙工程不断推进,我国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沙退人进"进而“人沙和谐"的历史性转变。自2000年开始,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面积连续3个监测期保持“双减少":荒漠化土地面积从上世纪末年均扩展1·04万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2424平方公里;沙化土地面积由上世纪末年均扩展3436平方公里转变为目前的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率先实现联合国制定的到2030年荒漠化土地零增长目标 。我国荒漠化防治取得的巨大成绩,已经成为世界生态建设史上的奇迹,贏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联合国第十七届可持续发展大会指出,中国荒漠化防治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荒漠化治理成了全球典范,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方案”和“中国经验”。概括起来:一是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参与相结合,由政府建立政策支撑体系,同时动员社会力量投身防沙治沙事业,形成防沙治沙合力。二是坚持人工治理与自然修复相结合,坚持严格保护、自然修复为主,在加强荒漠天然植被保护的同时,加大沙化治理和修复力度。三是坚持法律约束与政策激励相结合,形成了以《防沙冶沙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实行信贷支持、税费减免等一系列扶持政策。四是坚持重点突破与面上推进相结合,重点区域通过实施重点工程项目进行重点治理,非重点地区由重点工程带动推进面上治理。五是坚持讲究科学与艰苦奋斗相结合,总结推广了近百套较为成熟的防沙治沙技术和模式,同时大力弘扬艰苦奋斗、苦干实干的精神。六是坚持治理生态与改善民生相结合,在大力推进沙区生态建设的同时,积极发展特色沙产业。这种具有中国特色的防治模式不仅在我国,也必将对世界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湿地保护方面,最大的变化是人们对湿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中的地位作用认识的转变。长时期以来,由于人口不断增加,社会劳动生产率低,形成物质短缺,远不能满足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单从物质生产角度看,湿地属于低产地,因而成为改造对象。由于粮食短缺,片面的理解执行毛主席提出的“以粮为纲,全面发展”,的方针,为生产更多粮食,大片湿地被改造成农田,甚至填湖造田。在林业方面,为提高木材产量,林区大量的沼泽地,成为森林土壤改良对象,还是林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但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重新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針,各地大力发展经济,甚至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极大地伤害了人类自身生存的环境,人类自身也受到惩罚。现在人们也逐渐认识到科学发展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湿地作为重要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如何更好地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也摆上了国家的议事日程上。1992年我国加入了国际《湿地公约》,在国家林业局设立了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为了满足履约和我国湿地保护管理需要,1995—2003年完成了首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2009-2013年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起调面积为8公顷)。我国现有湿地面积5360.26万公顷,湿地率为5.58%,其中自然湿地4677.47公顷,自然湿地保护率为45.33%。两次调查间隔期的十年中,湿地面积虽然有所减少,但湿地保护面积大幅增长,湿地保护率由30.49%提高到43.51%。新增国际重要湿地25块,新建湿地自然保护区279个,新建湿地公园468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湿地保护体系。截至到2016年底,全国共批试点湿地公园836处,覆盖了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试点验收174处。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达353.1万公顷,保护湿地232.6万公顷。湿地公园的建立进一步促进了各级政府对湿地保护的重视,提高了公众湿地保护意识。2013年10月,在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会上,湿地公约秘书长克里斯多夫.布里格斯先生致辞时说:“湿地公约秘书处有幸看到中国作为一个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典范。我们期待着继续与中国紧密合作,也希望中国寻找机会利用自己所取得的经验,为亚洲区域内的其它国家在履行湿地公约方面提供技术和其他方面的支持。

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新中国成立68年来成效同样十分显著。自然保护区是为对有代表性或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天然集中分布区依法划出一定范围予以特殊保护与管理的区域,并对其作重点研究。从1956年第一个自然保护区建立至今60年来,我国自然保护区事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初步形成了布局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的自然保护区网络,我国成为全世界自然保护区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截至2015年底,林业系统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229处,总面积达18.6亿亩,林业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均占全国的80%以上,成为全国自然保护区的主体。在自然保护区内90.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85%的野生动物种类、65%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护。其中,吉林长白山等23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加入联合国“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吉林向海等34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福建武夷山等18个林业自然保护区成为世界自然资源遗产组成部分,四川唐家河等3个林业自然保护区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保护地绿色名录。自然保护区的建立为保护我国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自然保护区事业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突出贡献。

特别是在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保护提供了更加有效的平台,使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进入了一个新阶段。2016年12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大熊猫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东北虎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2017年大熊猫和东北虎豹国家公园正式挂牌成立,必将有利于增强大熊猫、东北虎豹栖息地的联通性、协调性、完整性,推动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实现种群稳定繁衍。

综上所述,在包含三个系统一个多样性的林业工作中,作为主体的森林生态系统的持续经营走了一段弯路,面临一些问题。但其他方面都有不同程度发展,可喜的是基本摸索到了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也应当清醒看到上述发展都是从无到有纵向相对比较的结果。实际,在荒漠化治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仍然任重道远,尚有许多工作要做。如何建设一个优质高效、健康稳定可持续经营的森林生态系统,并实现林业可持续经营,为我国人民美好生活提供更充分的物质文化和生态产品,为荒漠化治理、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环境支撑,这是全体务林人面临的义不容辞地社会责任。

三、林业工作者的使命

鉴于森林具有多功能:森林不仅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固碳释氧、应对气候变化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重生态效益;森林还能提供木材及众多林产品满足社会的需求。因此,面对多功能的森林,林业工作者的使命概括起来有二点。

首先就是通过森林经营,充分发挥其多功能,使森林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这就要求我们把森林培育成一个稳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这样一个生态系统是森林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基础。一个稳定健康高效可持续发展的森林生态系统应当有一个合理的林龄结构、树种结构、林分密度、下木和草本结构、土层结构等等。由当地的地帯性植被构成的顶级群落,就是一个好的生态系统样板。一般现实林分不可能达到这样的结构,需要辅助一些人为措施,通过抚育采伐,调整林分树种结抅、林龄结抅和林分密度,促进森林尽快达到理想状态,这些综合措施之总和就是森林经营。

因此,合理的森林采伐是森林培育的重要手段,不要把两者对立起来,更不能将森林合理采伐视为犯罪行为。东北国有林以天然林为主,经过几十年的开发利用,一些林区林地成过熟林比例大幅度降低,60%以上为中、幼龄林,林分密度普遍不合理。采取间伐等抚育措施,一方面可以调整林分林龄结构,树种结构、林分密度,尽可能形成针阔混交复层异龄林这样一种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促进林木生长,同时还能提供一定数量的木材和就业岗位。当前许多地方在开展抚育采伐时规定只许修枝除草,不能出商品材,在中近熟林中,这等于劳民伤财。 特别是现在和今后木材精深加工主要是木材纤维利用,为抚育间伐材的合理利用提供了空间。从长远考虑,除了对特殊林种要实行绝对保护外,其余的天然林在严格保护下也应科学合理利用。

因此,森林经营是林业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联合国粮农组织1997年界定:“森林经营是一种包括行政、经济、法律、社会、技术以及科技等手段的行为,涉及天然林和人工林,它是有计划的人为干预,目的是保护和维持森林生态系统各种功能,同时通过发展具有社会、环境和经济价值的物种,来长期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环境的需要。” (广义的森林经营)

长期以来,在造林、抚育管理、采伐利用林业生产全过程中林业工作者重点抓森林培育的首与尾,即植树造林与森林采伐,中间时间最长的抚育管理过程(即狭义的森林经营)被忽视。这种粗放经营管理,使大量的中、幼龄林得不到及时抚育,绝大多数的天然次生林也得不到科学的抚育改造,形成了树种单一、结构简单、疏密度极不合理的低质量林分。

在这方面有着深刻的教训,根据近期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全国森林面积2.08亿公顷,森林覆盖率21.63%;人工林面积6900万公顷,居世界首位。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由于我们长期忽视森林经营致使我国森林质量低既不能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也不能保障木材安全,满足社会对林产品的需求。特别是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由于长期集中过量采伐,采伐方式不合理,一度更新跟不上采伐,加之森林经营严重滞后,致使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陷于资源危机和资金危困的困境。从1998年开始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现在又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完全靠国家财政支撑,目前尚不能自拨,严格意义讲,迄今为止还未找到有效的且符合林业自然规律的走出困境的途径。

林业工作者另一使命,就是在森林可持续经营基础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林业的健康持续发展必须两手抓:一手抓森林培育和经营,一手抓木材科学利用。无论是山区建设农民脱贫致富,还是林区开发建设都必须遵循这一规律。培育健康稳定高效持续发展的森生态系统是基础,科学利用是森林可持续经营的必然,没有收获的林业是不能持续发展的林业。如同农业种粮,播种后进行积极的田间管理,以便取得好收成,成熟后就收割。林业上也是如此,植树造林后,要加强经营管理,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使之生长更快更好,达到成熟后进行采伐利用,这样才能形成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何况木材与钢铁、水泥,历来就是经济建设和人民生产生活中不可忽缺的重要原材料。不可想象当社会上出现木材及其制品短缺、供不应求会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何况较之钢铁、水泥,现代出现的塑料,木材是可再生、最为环保的原材料,应该大力发展推广利用。当前把森林合理采伐与森林培育对立起来,把森林保护与木材科学利用对立起来是违背林业自然规律的,既不利于森林可持续经营,也不利于林业可持续发展。

发展林业产业还需要认清主副。目前东北内蒙古国有林区己完全停止商业性采伐,各森工企业主要依靠天然林保护工程和停止采伐的财政补贴维持,林下资源开发、森林旅游等收入为补充,显然这种靠国家财政补贴的林业,绝不是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林业。天保工程实施以来,各林业(森工)局都力图通过转产,发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来替代木材及林产加工业,实际上是不现实的。因为在森林产品中木材及其加工产品是主产品,森林旅游和林下资源开发利用虽然潜力很大,只是副产品,只能是补充。以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地处长白山天池西侧的吉林森工集团露水河林业局为例,2014年全局总收入9.24亿元,其中:木材生产1.32亿(占14%),木材深加工6.63亿(占72%),宾馆旅游0.74亿(占8%),林下经济等0.55(占6%)亿元。木材生产和木材深加工占总收入的86%;旅游与林下经济收入仅占14%。

林区如何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北欧国家芬兰是很好样板。芬兰的国土面积为33.8万km2,(为黑龙江省70%),大部分土地位于北极圈内,森林总面积2 300万hm2,年平均采伐量5 600万m3,年生长量为7 500万m3,林产品出口占总出口值的1/3以上(1996年)。芬兰的主要做法是加强森林经营实现在森林持续经营的同时,发展以木材加工为主的林产工业,从而实现了林业持续发展,为社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这就是我国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的发展方向。

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要走出困境必须采取综合措施:深化改革是前提,科学培育是基础,发展林业产业是关键,政策扶持是保障。只要以科学态度加强森林经营和科学利用,在建设健康稳定高效可持发展林分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木材加工业及其他产业、充分利用林下资源,发展森林旅游业。东北内蒙古重点国有林区一定会摆脱“两危”困境,重振雄风。

十分感谢国家林业局保护司、治沙办、湿地办、濒管办有关领导与同志为本文撰写提供的帮助!

作者简介:刘于鹤,原林业部副部长,教授级高工。

来源:中国老教授协会林业专业委员会

品牌相关新闻

上一篇:近日,山东聊城将对木材加工等行业开展专项督查

下一篇:日本林野厅讨论“新森林管理体制”以推进 林业增长产业化和森林资源管理

  • 举报
关闭
同类行业资讯